如何辨识宝宝饥饿及饱足需求的肢体线索?

在到府(家访)哺乳谘询的临床中有许多的哺乳家庭,在於观察宝宝肢体线索中有著许多的迷惑,举凡:为何才喂完宝宝,宝宝仍会吸吮手指呢?应该是刚刚没有吃饱?
或是为什么用手点宝宝的脸颊、嘴唇附近,宝宝仍会有寻乳的反射呢?可能是刚刚没有吃饱?
以及才哺乳结束,为什么过没多久宝宝就哭泣了呢?难道刚刚是没有吃饱?
反正举凡;买错酱油、打破杯子、昨天有台风「可能」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怪罪在哺乳或奶量上!
所以今天整理了一些关於宝宝肢体的反应与哺乳家庭分享,以厘清许多的问题并非奶量或哺乳上的问题,而是我们可能都误解了宝宝肢体的需求表现喔!
1.宝宝吸吮手指,可能的肢体线索:
约於3周龄后的婴儿,会用嘴巴探索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的环境,所以只要是靠近宝宝嘴巴附近的人事物,包含宝宝自己的手,等年纪再稍大些还会用手抓自己的脚来到嘴巴尝尝,而这些学习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自动进行」,无法「自主控制」。
所以当孩子在用嘴巴探索自己时,家长若强加制止,这个吸吮手指的自然发展,可能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延续,直到这部份被满足为止。
2.触碰婴儿脸颊或嘴唇周边,为何宝宝会有寻乳反射?
「寻乳反射动作」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反应。神经冲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但并未有意识地记录下来。
就好比屈膝反射,即是当膝盖下的肌腱受到敲击时小腿「不自觉」的上抬,这是非自觉的,与生具来的反射动作的例子。
这种反射动作随时可以被激活,并且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被停止,有知觉的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比较容易控制。
又好比;当我们看到好吃的食物时嘴里会不自觉的一直分泌大量唾液,这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反射。
所以在观察宝宝的饥饿线索时,用手点孩子的脸颊或嘴唇四周,并不是宝宝饥饿的可靠线索。
而是需要由宝宝「自主本能」未经外力介入的寻乳反射才是较可靠的饥饿线索之一。
3.通常哺乳后;婴儿哭泣较常见的原因有:
(一)真的没有吃饱;家长可参考下述「婴儿饥饿、饱足线索」做为综合评估,若为亲喂的宝宝,时常在妈妈乳房上表示出焦躁、不满,哺乳后宝宝经常哭泣,可能有哺乳上的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哺乳协助。
(二)宝宝肚子有气、有嗝;所以用哭泣来表示,建议可将宝宝直立起来拍嗝,气较容易从上(嗝)或从下(屁)排出,身体舒服了,哭闹就可减少了。
(三)吃饱了,想睡觉却无法自行入睡;因宝宝生理发展尚未成熟,有时要宝宝自行入睡是较困难的,建议哺乳家庭可多学习一些宝宝能接受的安抚方式,帮助宝宝入睡。
4.婴儿的惊吓反射:
宝宝常有不自主的手脚抖动、睡眠较浅、随意就会惊醒、出现惊吓反应……等
主要是婴儿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新生儿阶段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大多都得依赖特定的反射动作回馈反应,才能够藉以维持生命的延续,而这些动作的基本表现,也属於新生儿必备的本能性阶段反应。
而在生理学上是指刺激不必经由意识察觉的反应,宝宝自出生就有些与生俱来的神经生理反射动作,可以应付生存所需。
这些反射动作的生理目的,主要在协助婴儿摄食及保护自己,对婴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是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的表现。
5.婴儿饥饿、饱足线索的肢体表现:













若宝宝已哭泣,建议需先「安抚」,待宝宝情绪较平稳后再尝试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