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識寶寶飢餓及飽足需求的肢體線索?

在到府(家訪)哺乳諮詢的臨床中有許多的哺乳家庭,在於觀察寶寶肢體線索中有著許多的迷惑,舉凡:為何才餵完寶寶,寶寶仍會吸吮手指呢?應該是剛剛沒有吃飽?
或是為什麼用手點寶寶的臉頰、嘴唇附近,寶寶仍會有尋乳的反射呢?可能是剛剛沒有吃飽?
以及才哺乳結束,為什麼過沒多久寶寶就哭泣了呢?難道剛剛是沒有吃飽?
反正舉凡;買錯醬油、打破杯子、昨天有颱風「可能」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怪罪在哺乳或奶量上!
所以今天整理了一些關於寶寶肢體的反應與哺乳家庭分享,以釐清許多的問題並非奶量或哺乳上的問題,而是我們可能都誤解了寶寶肢體的需求表現喔!
1.寶寶吸吮手指,可能的肢體線索:
約於3週齡後的嬰兒,會用嘴巴探索自己的身體以及周圍的環境,所以只要是靠近寶寶嘴巴附近的人事物,包含寶寶自己的手,等年紀再稍大些還會用手抓自己的腳來到嘴巴嚐嚐,而這些學習完全是與生俱來的「自動進行」,無法「自主控制」。
所以當孩子在用嘴巴探索自己時,家長若強加制止,這個吸吮手指的自然發展,可能會在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延續,直到這部份被滿足為止。
2.觸碰嬰兒臉頰或嘴唇週邊,為何寶寶會有尋乳反射?
「尋乳反射動作」是中樞神經系統對刺激作出的反應。神經衝動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但並未有意識地記錄下來。
就好比屈膝反射,即是當膝蓋下的肌腱受到敲擊時小腿「不自覺」的上抬,這是非自覺的,與生具來的反射動作的例子。
這種反射動作隨時可以被激活,並且實際上幾乎不可能被停止,有知覺的反射和非條件反射比較容易控制。
又好比;當我們看到好吃的食物時嘴裡會不自覺的一直分泌大量唾液,這是由視覺刺激引起的反射。
所以在觀察寶寶的飢餓線索時,用手點孩子的臉頰或嘴唇四周,並不是寶寶飢餓的可靠線索。
而是需要由寶寶「自主本能」未經外力介入的尋乳反射才是較可靠的飢餓線索之一。
3.通常哺乳後;嬰兒哭泣較常見的原因有:
(一)真的沒有吃飽;家長可參考下述「嬰兒飢餓、飽足線索」做為綜合評估,若為親餵的寶寶,時常在媽媽乳房上表示出焦躁、不滿,哺乳後寶寶經常哭泣,可能有哺乳上的問題,建議尋求專業哺乳協助。
(二)寶寶肚子有氣、有嗝;所以用哭泣來表示,建議可將寶寶直立起來拍嗝,氣較容易從上(嗝)或從下(屁)排出,身體舒服了,哭鬧就可減少了。
(三)吃飽了,想睡覺卻無法自行入睡;因寶寶生理發展尚未成熟,有時要寶寶自行入睡是較困難的,建議哺乳家庭可多學習一些寶寶能接受的安撫方式,幫助寶寶入睡。
4.嬰兒的驚嚇反射:
寶寶常有不自主的手腳抖動、睡眠較淺、隨意就會驚醒、出現驚嚇反應……等
主要是嬰兒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在新生兒階段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大多都得依賴特定的反射動作回饋反應,才能夠藉以維持生命的延續,而這些動作的基本表現,也屬於新生兒必備的本能性階段反應。
而在生理學上是指刺激不必經由意識察覺的反應,寶寶自出生就有些與生俱來的神經生理反射動作,可以應付生存所需。
這些反射動作的生理目的,主要在協助嬰兒攝食及保護自己,對嬰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的表現。
5.嬰兒飢餓、飽足線索的肢體表現:













若寶寶已哭泣,建議需先「安撫」,待寶寶情緒較平穩後再嘗試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