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不單單只是哺乳;哺乳也是檢視自己及療癒自己的過程:小寶媽&小寶的哺乳故事】
再次引用曼德拉Nelson Mandela說的:「願你的選擇反映出你的希望,而非你的恐懼。」
藉由小寶媽的哺乳故事,我想就泌乳顧問的角度來分享個人觀察以及經驗談,內容非常短,但是卻非常發自內心深處,那便是:「每個人都應該與自己和解,善待自己內心的小孩,也就可以以不同的眼睛來看待週遭人事物了。」
祝福大家選擇的都是你所期待的!

[媽媽篇]
嗨!大家好,我是小寶媽!
我原以為哺乳就是把孩子「督」過來吸奶,這麼簡單是能有多難呢?!因而在生產前,一直沒有補充關於「哺乳知識」。
產後第一天,護理師幫我橋姿勢弄了一兩個小時,因我乳頭短平,兒子始終含不上乳頭,產後的我感覺虛弱又全身痠痛,但⋯讓我感到難過的是,我兒子怎麼喝不到媽媽奶呢?完全跟我「想像中」的「督來吸奶」完全不同。
第二天我的胸部,立馬漲到不行,整個胸部都是硬的,兒子更是吸不到,每吸一次就覺得好痛,只能一邊哭一邊讓兒子吸,心想「怎麼餵奶這麼痛苦?」怎麼跟
當時在醫院護理師建議下,找了乳房復健科,去了發現是躺著被疏通乳房,確實在我整個胸部都漲到不行的情況下,疏通完實在覺得很舒服,但⋯問題並沒有從根本被解決,到了晚上又漲了,只好又是手擠又是敷高麗菜。
到了月中,月中以規律的4小時餵一次奶,每回親餵完不到一小時,他又哭哭,完全搞不懂他為何哭?他為何撐不到4小時呢?月中護理師說「因為媽媽奶稀所以寶寶容易餓」
每回送到我面前已是哭成淚人兒且又餓到不行的小寶寶,月中護理師會幫我橋喂奶姿勢(當時我好擔心哪天沒有護理師幫我橋姿勢,我就不會餵奶)
因我乳頭問題,原本就已經吸不太到,加上很餓更是沒耐心吸,只好再請護理師泡配方或溫母乳來瓶餵˙,當時的我,覺得喂完他,我要擠奶(因為很漲)又要抓緊時間吃飯,然後還要休息,覺得為何餵奶這麼累?心想著會不會回家寶寶就被我喂瘦了?還是養不大之類的問題,讓我好憂鬱。
某天我跟表妹聊起餵奶,她說了自己親餵過程,我好羨慕覺得「為何她能在餵奶時感到幸福,我卻只有滿滿的焦慮?」
第一次見到老師,我秒飆出「老師我好焦慮」,滿腦子的「為什麼」及「哺乳姿勢」想問他,她與我想像的很不同,並沒有教我很多哺乳姿勢,也沒有幫我橋姿勢,每當她說什麼,我總會說「可是我以前試過如何如何的失敗」
她說「媽媽,你願意忘記你有過往挫折的經驗嗎?」
「如果放不掉過往的學習經驗,對於挫折有太多留戀時,就無法真正活在當下,進而改變了。」
當老師說「媽媽奶很多」我深懷疑,若是;為何我餵不飽兒子?為何他一直哭哭?
當天試了一個姿勢(生物哺育法)看到兒子喝到暈倒滿足的樣子,老師要我看「事實」但我仍深深懷疑自己,總想著「這樣夠好?」「這樣可以?」既使我已經看到寶寶吃飽,仍帶著懷疑不肯相信當下的事實。
老師跟我說「活在當下,看眼前事實」我仍只在意「自己的感覺」,完全看不到兒子已經昏昏沉沉吃飽喝足被奶醉的樣子。
第一次的諮詢哺乳就這樣在我內心仍有幾千幾百個問題中結束,老師推薦我來參加母乳支持團體的聚會。
當時我只覺得「這個我又不需要」看了看主題,心想「等有想聽的主題再去」,「等寶寶大一點再出門」。
原以為諮詢之後會一帆風順結果,還是一樣覺得不舒服,覺得每次哺乳都好痛苦,也搞不懂為何已經餵奶了寶寶還是哭不停?為何寶寶要人一直抱著無法像是某某兒子ㄧ樣可以躺在安撫椅上?永遠的睡不飽,到底是怎樣?!
每回兒子哭,我就會按著飢餓線索圖,按圖找是否有一一答對,如有我才會喂,可這樣的緊繃方式,我只知道(感覺到)我好不快樂,我一直想找答案,想知道一個「為什麼」。
我在line問老師以上問題,但老師只要我好好觀察兒子及來母支,還有要我「心甘願」,我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只覺得,如不甘願,我怎可能生下他?腦子更是千萬結結在一起。
(當時老師回我「媽媽太依賴網路的文字,只要腦(心)卡住的媽媽,來了母支起碼3次,轉變都是超乎想像的」)
這段時間,我跟兒子跟老公關係都很緊繃,每天起床就好想哭,覺得每一天都好漫長,覺得我的人生就要餵奶一輩子,某天,早上起床忽然覺得,我這輩子都要待在床上餵奶一輩子,我連外頭的陽光怎樣都不知道了,就大哭起來。老公說「不然不要喂,我們喝配方」我說「我們再找一次董老師,如這次再沒成功,我們喝配方吧」當時我仍想搞懂「姿勢」,仍想要有一個人給我所有問題的解答,讓我內心的不安感覺得到回應。
就這樣,老師第二次來到我家。老師這次一樣指導了左邊餵奶的姿勢,諮商時,老師說到「甘願」其實我不是很懂,覺得「我都當媽了,怎麼可能不甘願」,老師進而說「心要甘願,親餵是一件很親密的事」。
也許是身體當媽媽了,但是心靈還沒跟上,就會感覺怎麼做都辛苦,只有心理跟上了,即使身體(哺乳技巧)沒跟上,也會慢慢進步,因為這就是做喜歡做的事。
老師一樣在最後邀請我去母支,她說「只要來3次,你就會不同」我心想「怎麼可能,我就去3次」很想跟老師賭,看3次之後有沒有不同,我不覺得,去了聚會人生就會改變,但我內心好奇到底「母支有多神奇」。
第一次去,覺得「哇原來我不孤單,好多媽媽都是這樣」我的某些問題好像得到回應,解答。
第二次去,覺得心裡某些地方被打開了。
接著⋯⋯默默的去了好多次,每次去都覺得,像是一顆被充飽電的電池,育兒之路好像不再這麼辛苦沉悶。
以前覺得,哺乳不就是哺乳,現在看哺乳是一種檢視自己與療癒的過程。,也是重新看待自己與伴侶關係的過程。
兩次的諮詢都聊到原生家庭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我這才知道影響這麼大。
當老師說到「原生家庭」,我知道這是內心很大一個缺口跟傷痛,我的焦慮來自於內心這份極大的不安全感,沒有人可以懂為何我這麼焦慮、害怕,包含我先生。在過程中,我反覆塞奶,始終放不開,處於不快樂的狀態(每回塞,我又要猶豫要不要喂?喂了他會吃?不吃怎麼辦?吃了會不會奶越吃奶越多?)。
我知道我與先生關係很緊繃,先生對我而言就像是浮木一樣,我只能緊緊抓著他,讓他壓力很大,但我卻不知道怎麼辦。
原生家庭,極少給予我稱讚、鼓勵,帶來的很多否認(定),我與父母之間非常疏離,他們總以「我有給錢=有養育」的想法在養育我,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我衣食無缺,但我的內心屬於爸媽親子間哪塊卻超級空,他們面對親子之間問題(或其他問題)都以逃避在解決方式,像是,覺得養小孩太累,就丟給阿嬤、保母。
因母親的關係,從懷孕開始就決定我要當一個一百分的媽媽,我不想出錯只想答對,可另一面,在生理上當媽,可我心理卻不是那麼想當媽,我害怕變成我媽媽哪樣,害怕我是不是哪裡做不到?做不好?心理覺得,當媽好辛苦要捨棄好多,每天餵奶、哄睡,好像沒有捷徑、沒有盡頭,我很想逃避這一切,在我內心兩種心情糾結著,因而,對於「甘願」的事,更是不甘願,這種矛盾感覺,讓我從內心抗拒與兒子間的親密關係。
在過程,我逐漸面對真實的自己,後來既使答錯兒子需求時也無所謂,當然一開始還是會覺得失望難過(畢竟我都這樣生活快40年)我開始學著把焦點放在觀察兒子一舉一動,看他某些動作是不是什麼意思?有時會答對,有時錯,漸漸答對頻率越來越高,這就像是談戀愛,一開始不熟慢慢越來越熟,越來越有默契。
我試著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覺、想法,面對那個受傷的我。試著不去聽、看以前爸媽對我說的話、做的事,也許他們也有受傷的童年、經驗。
學著不去看失敗的經驗(時候),也試著肯定自己,我相信「我兒子我最了解他,只是我們暫時還不熟,總有天我們會熟到翻過去」。
學著活在當下,當下的感覺才是一切,以前判斷錯誤,兒子不要喝奶,我就會一直想「為何錯?到底是哪有問題?」後來我會想「哪就下次再答對就好」那一瞬間,真的覺得有種放鬆的感覺。我不再以逃避方式面對兒子哭鬧,以前我會只想丟給老公,沒有他在我就跟廢人差不多,他只要出門上班我就覺得度日如年,我甚至還想著是不是要找24小時保母,我可以認真工作這類的逃避法。
我開始面對,既使兒子莫名的哭鬧(不是餓,也不是尿布濕,可能是想睡睡不著,也可能是太多天沒拉屎)抱抱他,跟他說話,試過開kkbox直接唱歌(一種把家當ktv概念,兒子就是我的粉絲),不喜歡安撫椅,那就揹著(買一條適合自己的揹巾帶你上天堂)釋放媽媽雙手,開始滑手機、看電視、吃飯,漸漸他好像可以懂我說什麼,漸漸可以放下躺在安撫椅上幾分鐘,漸漸的⋯很多事情都漸漸開始。
因母支關係,媽媽們鼓勵,相邀出門。我開始試著帶孩子出門走跳,從百貨公司開始到博物館、親子館、公園,一開始一定要有老公相陪,到後來只要我想出門就出門。一開始會想「這裡帶孩子去適合嗎」到後來只要背著就出門,他出門看看也可以放電。開始覺得,一日一日時間過的好快,不再是之前的感覺好漫長,也不再是那個把line群組的媽媽們當浮木想立刻求救的我。
在這過程中,隊友的支持很重要,從醫院到月中到回到家中請老師來,隊友都是全力支持,每回去母支他也一去,聽到媽媽們的育兒辛酸,也從其他媽媽們那得到鼓勵。
當我開始覺得,老公不再是我唯一的浮木,還有很多媽媽們,還有我自己,好像我跟老公之間關係,稍微得到一點放鬆,在這之前,我們常為了很多小事爭吵,我覺得我的辛苦不被了解,他覺得他上班壓力已經很大回來還要當我唯一的浮木,但我們願意好好溝通,真正的敞開心討論內心真正的感覺,面對我內心那份極大的不安全感,來自於我感覺隨時會被拋下,就像是我爸媽對我ㄧ樣,直到現在我仍在修復與重建、調整自己與老公與兒子之間,我知道這種感覺不會也不可能一瞬間消失,但我願意面對,既使我知道很難。
當我開始有一點意識到「我是小寶媽時」好像開始甘心、甘願當小寶的媽媽陪著他,一起長大,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哭,感覺也像是他陪著我過小時沒人陪的童年。我不在乎,誰的小孩睡過夜,誰的孩子能躺安撫椅,他為何一直罵罵號,他為何溢奶溢不停,他為何怎樣怎樣⋯⋯從前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覺),我開始會慢慢觀察(看)小寶的需要,他要什麼?喜歡什麼?也開始在乎老公的感受,因為放鬆跟看到需要、感覺,我能更敞開跟老公溝通、談話真正內心的聲音、感受˙。當然這個平衡還在過程中,我們都還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