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哺乳懶人包
2
❖哺乳懶人包
3
❖寶寶哭泣了該立即抱抱嗎?4
Missing parameters [corpname]

寶寶哭泣了該立即抱抱嗎?

a74c0dd725cd57e22452730b0b7f6327.png

經常於網路、哺乳群組內的討論中看到或聽到:「寶寶哭了,應不應該抱他?」
主張不抱的說:「孩子哭了就抱,是鼓勵孩子用哭來達成目的,以後孩子會很難帶」。
贊成抱的說:「寶寶還不會說話,不會無理取鬧,哭泣是他們的溝通方式,父母應觀察寶寶進而滿足其安全感的需求」。
就主張嬰兒哭了不抱的理論應該源自於1920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ism)理論;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行为主义
這派別的學者是做動物實驗起家的,只重視刺激及反應,「卻不管大腦在幹什麼」,所以這些做實驗的動物都必須先餓24小時再開始做實驗,因此實驗中的老鼠或鴿子都會很努力的學習某種行為或技能來換取食物,使自己能夠生存下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1980年代腦造影儀器出現後,神經科學家很快的發現「大腦是有可塑性的」,會一直不停依外界環境的需求而改變神經連結,使人類得以因著外界環境、以及被對待的方式生存著。
人類有其意志、七情六慾、偏好,這好比;拿破崙一天只需要睡眠4小時,而許多人卻需要睡眠8小時才足夠。
又好比;有的人吃酸食很厲害,但是卻也有人退避三舍。
最近剛好看到關於「Fleas and the Lid」的網路影片;這是源自於中世紀德國的跳蚤馬戲團,後來心理學家將此訓練跳蚤的過程及結果稱為「跳蚤效應 Flea Effect」,也將其運用形容在心理學上,跳蚤效應 Flea Effect是個生物實驗,生物學家將玻璃瓶中放入了一群跳蚤,跳蚤輕易的就能跳出來,之後將玻璃瓶加上蓋子後,結果這群跳蚤經歷了一次次的跳躍,一次次的疼痛,一次次的被攔阻。
最後,這群跳蚤因環境的改變,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所跳的高度,3天之後取下蓋子,跳蚤就再也跳不出玻璃瓶了,這是環境使跳蚤有了這樣的生存學習,而這些生存於玻璃瓶中的跳蚤後代也會承襲它們的父母無法跳出玻璃瓶外,這若是比喻在人類自我感受、自我價值中,應該就是上述神經科學家說的:「大腦是有可塑性的」,因為外在環境影響其想法、感受,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並且會傳承給他們的下一代。
「Fleas and the Lid」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mfaZyNvDg
而寶寶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是可以藉由「擁抱及撫摸」來建立的,這可使寶寶腦中分泌催產素又稱愛的荷爾蒙,使寶寶感到愉悅、感覺被愛,進而儲存安全感。
而孩子的第一個學校是家庭;第一位老師則是父母,如何對待並尊重初來世界的小生命,可能是我們做家長的人生重要課題呢!


c38e0e3e241385d99fc760e71983e769.png




首頁             
最新消息及活動       
甜蜜泌補給站      
淺談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