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哺乳懒人包
2
❖哺乳懒人包
3
❖宝宝哭泣了该立即抱抱吗?4
Missing parameters [corpname]

宝宝哭泣了该立即抱抱吗?

a74c0dd725cd57e22452730b0b7f6327.png

经常於网路、哺乳群组内的讨论中看到或听到:「宝宝哭了,应不应该抱他?」
主张不抱的说:「孩子哭了就抱,是鼓励孩子用哭来达成目的,以后孩子会很难带」。
赞成抱的说:「宝宝还不会说话,不会无理取闹,哭泣是他们的沟通方式,父母应观察宝宝进而满足其安全感的需求」。
就主张婴儿哭了不抱的理论应该源自於1920年代行为主义(Behaviorism)理论;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行为主义
这派别的学者是做动物实验起家的,只重视刺激及反应,「却不管大脑在干什么」,所以这些做实验的动物都必须先饿24小时再开始做实验,因此实验中的老鼠或鸽子都会很努力的学习某种行为或技能来换取食物,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而随著时间的推移来到1980年代脑造影仪器出现后,神经科学家很快的发现「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会一直不停依外界环境的需求而改变神经连结,使人类得以因著外界环境、以及被对待的方式生存著。
人类有其意志、七情六欲、偏好,这好比;拿破仑一天只需要睡眠4小时,而许多人却需要睡眠8小时才足够。
又好比;有的人吃酸食很厉害,但是却也有人退避三舍。
最近刚好看到关於「Fleas and the Lid」的网路影片;这是源自於中世纪德国的跳蚤马戏团,后来心理学家将此训练跳蚤的过程及结果称为「跳蚤效应 Flea Effect」,也将其运用形容在心理学上,跳蚤效应 Flea Effect是个生物实验,生物学家将玻璃瓶中放入了一群跳蚤,跳蚤轻易的就能跳出来,之后将玻璃瓶加上盖子后,结果这群跳蚤经历了一次次的跳跃,一次次的疼痛,一次次的被拦阻。
最后,这群跳蚤因环境的改变,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3天之后取下盖子,跳蚤就再也跳不出玻璃瓶了,这是环境使跳蚤有了这样的生存学习,而这些生存於玻璃瓶中的跳蚤后代也会承袭它们的父母无法跳出玻璃瓶外,这若是比喻在人类自我感受、自我价值中,应该就是上述神经科学家说的:「大脑是有可塑性的」,因为外在环境影响其想法、感受,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并且会传承给他们的下一代。
「Fleas and the Lid」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mfaZyNvDg
而宝宝的「安全感、自我价值感」是可以藉由「拥抱及抚摸」来建立的,这可使宝宝脑中分泌催产素又称爱的荷尔蒙,使宝宝感到愉悦、感觉被爱,进而储存安全感。
而孩子的第一个学校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则是父母,如何对待并尊重初来世界的小生命,可能是我们做家长的人生重要课题呢!


c38e0e3e241385d99fc760e71983e769.png




首页             
最新消息及活动       
甜蜜泌补给站      
浅谈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