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餵母乳的迷思一:寶寶需要額外添加配方奶、水份、維生素D、鐵劑嗎?


很多人誤以為在生產後的最初幾天是「沒有乳汁」的,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因為母親於懷孕20週左右身體即開始製造初乳,大多母親於分娩後的乳汁量是足以因應「雙胞胎寶寶」所需要的奶量。
會有「沒有乳汁」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剛出生的寶寶在最初的幾天常常好像要吃很久,而且看起來仍不滿足。
然而,關鍵卻是「寶寶好像在吃」或是「吃了好幾小時」,而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吃到多少」。
在產後最初的這2-3天內要以手擠奶方式移出奶水並不太容易,所以確定寶寶有良好的含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移出奶水的效益排列為:

所以當寶寶若無法有效的含乳,於乳房中攝取不到足夠的奶水時,就會被建議補充配方奶,其實在生命最初的幾天建立良好的母乳哺育關係,調整哺乳姿勢以及寶寶含乳是相對較容易的。
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母乳是六個月齡之前寶寶所需的唯一食物,在寶寶6個月左右,添加副食品可持續哺乳到2歲或2歲以上。

母乳88%以上都是水份,Almroth於1978年就指出,哺乳良好的寶寶不需要額外補充水份,即使在夏天或最熱、最冷的天氣下,因為母親奶水中的水份就足以因應寶寶所需。
假如寶寶被通知液體攝取不足、吃得不好,他們也沒有必要補充水份,而是需要請人協助改善餵奶的情形。

母乳是少數含有一些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之一,寶寶在胎兒時期即儲存維生素D,因此出生後就算完全沒有接觸到陽光,體內維生素D仍可維持約2個月,除非孕婦在懷孕時期即缺乏維生素D,所以也是由母親來補充並非由嬰兒來補充,不過;這在陽光充足的台灣是較少見的,通常母嬰一週約有2小時外出曬曬太陽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濃度。

母乳比配方奶(特別是那些高鐵的奶粉)含較少的鐵質,然而含量較少“不”代表利用率較低,
「母乳」中的高乳醣及維生素C會幫助寶寶鐵的吸收達49%,而「配方奶」中的鐵只有4%被寶寶吸收。
而過多的鐵反而幫助細菌(如:大腸桿菌)藉著鐵質加以繁衍孳生。
母乳哺育的健康足月寶寶在出生至6個月前不需要額外補充鐵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