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混淆】

如果您在4~6周与宝宝亲喂练习后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请谘询您的IBCLC泌乳顾问。
在练习瓶喂转亲喂or亲喂转瓶喂的过程中尽量以「婴儿主导式瓶喂」衔接或导入, 主要是使宝宝瓶喂过程亦需要有舌头的律动来获取奶水以及尽量避免因传统瓶喂方式造成宝宝生理过多的压力。
最后提醒您~所有的专家都曾是初学者;给自己及宝宝多些耐心及包容,终究都可成为您们宝宝的专家!

想知道偶尔给您的亲喂的婴儿使用奶瓶是否可行?
或是让您瓶喂的宝宝转换到亲喂可能经历的历程?
当涉及到乳头混淆时,以下是如何辨别及执行的方法,使您的宝宝成为开关亲喂、瓶喂双模式专家。
一个似乎更接受奶瓶喂养而不是亲喂的婴儿「不会感到困惑或分不清何谓乳房何谓奶瓶」。
他只是“表现出”他喜欢从瓶子里喝奶的倾向。
这就是为什么新生儿很快就会明白,使用奶瓶后很快且不需要费太多劲即能轻易获取所需奶水。
他们不必像从乳房摄取奶水时那样本能思考及努力才能获得奶水。
进行亲喂时,您的宝宝需要掌握用小脑袋思考将乳房放入嘴里,然后用小舌头引出乳汁(这可能需要大约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开始流出)并运用整个口腔的律动的艺术。
而通过倾斜的奶瓶,婴儿他可以只用嘴唇挤压就可立即获得她想要的所有乳汁。
注:#已有许多牙医医学研究已表明,婴儿时期因亲喂而延伸的口腔训练对於将来「生理强健」有著息息相关的显著影响。
因此,有著乳头混淆的婴儿可能不会像想像中那样自我感到困惑;他只是更喜欢奶瓶。
尤其是一个饥饿的宝宝,他们会更倾向这通往饱腹更快、更轻松的途径。
事实上,大多数婴儿从亲喂到奶瓶再换回亲喂「双开关模式」是没有问题;并且有些婴儿从出生不久就做的到。
然而;开启宝宝亲喂、瓶喂双模式需要先掌握一重要关键;#妈妈需要与您的宝宝完全掌握亲喂窍门也就是.....
• 哺乳时妈妈乳头不疼痛
• 哺乳后乳房能被吃松软
• 哺乳时宝宝有大口吞咽
• 宝宝每日排泄量足够
• 并且不需要经常性的补充喂食。
当这些亲喂的窍门完全掌握后,就可在妈妈不在或很疲劳时由其他人尝试看看了!
为了鼓励您的小吸乳器(宝宝)更顺畅的从亲喂切换到奶瓶或瓶喂切换到亲喂,请坚持上述的那些策略。
无论是「瓶喂转亲喂」或是「亲喂转瓶喂」亦或是「开启亲喂瓶喂双模式」,什么才是“正确的”?最终都是取决於您宝宝的“喜好”。
所以母婴愿意尝试一些不同的方式是一种双方「心理意愿」的呈现,进而以「行动」表现出来的行为。
#与其形容不愿意上乳房亲喂的宝宝乳头混淆,不如称之为 #流速挑剔可更接近事实。
• 建立情感基础
审视您及宝宝亲喂及含乳的「基本哺乳知识」,并经常与宝宝通过肌肤接触拥抱,使宝宝感受与妈妈拥抱是多么的温暖舒适的感受。
在宝宝回到正轨之前可能需要在乳房上 持续肌肤接触摸索几次,但这是值得的!
毕竟亲密行为是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愿意的状态下才能有享受的过程。
• 多观察宝宝肢体线索,发掘需求
请不要在宝宝过度饥饿时才尝试肌肤接触或哺乳,通常任何人包含宝宝在过於饥饿的状况下,对於学习总是较缺乏兴趣且耐心不足。
建议可在宝宝“安静清醒期”(身体活动少、呼吸规律、眼睛炯炯有神,是亲子活动、肌肤接触或喂奶的最佳时机)做尝试。
请多些尝试;因为世上没有完美宝宝可一触即成,给自己及宝宝多些肯定及耐心,成功的起始点总有机会在下一次的练习中与您们相遇。
• 切勿在练习阶段完全丢掉奶瓶
在练习瓶喂转亲喂的阶段,可能您会听到一些耳语,诸如直接不再使用奶瓶补充喂食,需要狠心让宝宝上乳房吃,即使宝宝在愤怒爆哭状态也要坚持、宝宝饿到了就会吃了之类的耳语,这些都是危险的行为,可能导致宝宝进食不足而衍生后续问题。
尽可能使奶瓶喂养像亲喂状态
最后提醒您~所有的专家都曾是初学者;给自己及宝宝多些耐心及包容,终究都可成为您们宝宝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