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奶媽媽寶寶;有愛就會無礙:妞妞媽&妞妞的哺乳故事】
種什麼;收什麼,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種什麼;收什麼,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而哺乳就自然法則而言是,「媽媽是媽媽;媽媽不是奶瓶,更不是乳牛」。
而「寶寶是寶寶;他/她是人類並非機器人,請父母思考依照時間餵食是否真的是寶寶的需求?寶寶哭泣了,都是因為沒吃飽嗎?」

然而;一出生即予以配方奶餵食的寶寶,將直接破壞其腸道的益菌叢。
所以產前及早做好生產及哺乳準備是非常重要的,The Breastfeeding answer book的作者Nancy Mohrbacher 曾這樣說過:
「騎腳踏車時,我們不是依靠左腦做分析,而是運用我們右腦整體的感受去了解如何騎腳踏車而終能學會,☆哺乳的過程☆也是如此」
。


而本故事中的主人翁妞妞媽,於產前開始為自己「增能」,涉獵了溫柔生產及哺乳相關知識,以及經由影片練習寶寶誕生後的哺乳技能,並於產後與寶寶接觸後領悟學理與實務在運用上是有差異的,並能很快地察覺到問題,進而快速的尋求專業的哺乳協助,乃至後續的乳房治療,雖然一路上充滿坎坷,但也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了,這是因為妞妞媽於懷孕期間即開始建立母職,知道自己不是乳牛,也理解寶寶不是機器人並體會到,「哺乳不是單單只為了餵飽孩子,更是母嬰愛的連結」,正是妞媽文中提到的,母乳哺育的母嬰有愛就無礙」。

母乳之路,雖然辛苦,但因為一路上有各方的協助,讓我沒有走太多冤枉路,並且持續哺乳到現在妞妞一歲。
「產前努力學習」
在孕前就有已當媽的朋友向我分享毛心潔醫師對她餵母奶的幫助。孕後因為決定就近在三重醫院生產,發現是施行母嬰親善的醫院,因此提醒我要開始瞭解關於母乳的知識。我找到了毛醫師的粉專,報名並參加哺乳課。我是自己一個人去上課的,課程中,毛醫師強調『爸爸是媽媽親餵母乳成功的關鍵』,我就拉著老公再去上了一次哺乳課。第二次課程中,我觀察到老公的轉變,從原本不甘願地把手機收起來,到專心聽課,再到舉手發問,讓我確認拉著老公一起上哺乳課是正確的選擇。上完課之後,有孕媽朋友分享臉書社團母奶娃娃考考妳,我加入後認真閱讀社團檔案的母奶資訊,和觀看YouTube柳樹頻道示範餵母奶的影片,也一一查看各位母奶媽媽的提問,這就好像是用考古題讀課本講義一樣,直接摘錄重點,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將母乳知識刻印在腦袋裡。在近預產期時,我參加毛醫師帶領的母乳支持聚會,聽母奶媽媽們分享自己餵母奶的甘苦,也認識結交了許多奶媽朋友。產檢時,我向三重醫院林郁晴助產師討論產後哺乳,並把產後即刻肌膚接觸和24小時親子同室的要求寫進生產計劃書內,以確保我能夠在產後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哺乳。
「溫柔生產幫助哺餵母乳」
毛醫師的哺乳課是在慧瑜珈的教室舉辦,我報名哺乳課時,發現這是一間很特別的瑜珈教室,提供的課程是孕婦瑜珈、生產瑜珈、產後瑜珈、親子瑜珈及兒童瑜珈,部落格上也有許多溫柔生產的生產紀錄,讓我開始好奇什麼是溫柔生產,進而開始研究。越研究越確定我就是要溫柔生產:我要掌握生產的主控權,我相信自己和妞妞是滿有力量的、我要減少待產和生產時的醫療介入,讓我和妞妞是可以維持良好的母胎/母嬰連結、我要做足功課,因為知識越豐富,自己的心裡就越踏實。我認真查看資料,也跟林郁晴助產師討論,並夫妻一起去好孕工作室上產前課程,讓生產不再只是產婦自己的事,而是讓家人都能同心合力。
實際以溫柔生產方式陰道生產,果真使我在待產和生產時沒有浪費太多力氣,身體和精神狀況不錯,也因為全程都掌握著生產主控權,因而心裡的感覺是富足的,所以仍有體力和心力能夠按照計劃開始哺乳,但我的母乳之路卻開始辛苦坎坷了。
「產後諮詢後的改變」
我產後第二天就大脹奶,雖然是在預期之中,且也有執行親子同室無限暢飲,但還是無法緩解脹奶的痛苦。住院期間,雖然每次都有請護理師來查看妞妞是否有正確含乳,也用手機播放YouTube柳樹的示範影片並實際跟著操作,但我的乳頭還是受傷了。身體上的各種疼痛,乳頭破皮刺痛、乳房脹痛、產後脊椎痠痛、會陰傷口三度撕裂傷和縫線拉扯傷口也很痛,即使有老公在身旁無微不至地照顧,仍讓我一度認真思考是否要放棄餵母奶。就在我痛到哭著向奶媽朋友們訴苦時,她們建議我要向專業泌乳顧問請求協助,我的母乳之路才開始平順。我立刻傳訊息給毛醫師粉專求救,醫師團隊介紹董宜蓁泌乳顧問給我。還好我不是在月子中心坐月子,沒有感染控管禁止訪客進入房間的限制,董泌顧隔天就到府協助我,教我如何舒服地躺在床上親餵妞妞。餵奶的同時居然能夠舒服地休息,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好輕鬆,好滿足。董泌顧還教我如何正確手擠奶和引奶陣(引發噴乳反射),讓我學會如何以各種方式舒緩乳房脹痛。
諮詢結束後,帶著妞妞回診驗黃疸,原本以為只是抽血看報告後就可以回家,沒想到數值飆到25,妞妞被醫師要求住院照光,使我經歷了三天母嬰分離的煎熬。幸好董泌顧在到府諮詢後,持續用LINE與我聯繫,安慰我、鼓勵我,持續教導我正確的母乳知識,並教我如何儲存辛苦手擠出來的乳汁,讓老公可以送到醫院給妞妞吃。在學會正確親餵之後的當晚就母嬰分離,從邊睡覺邊餵奶的舒服,變成每2~3小時起床擠奶的痛苦,更讓我決心在妞妞出院回家後要力拼全親餵。
月子期間,我努力練習全親餵,受益的人不只有妞妞和我,連月嫂也輕鬆不少,她不用幫忙餵奶和清洗消毒一大堆奶瓶奶嘴擠奶器,空出了很多時間,可以陪我聊天,給我加油打氣,陪伴我走過那段生理上必經的產後憂鬱的日子。
「在哺乳期動乳房手術」
孕期產檢時,發現我原本就有的良性乳腺瘤,有一顆受懷孕後的荷爾蒙影響,快速長大,醫師診斷為非典型乳管增生,雖然粗針切片的檢查報告顯示仍為良性,但罹患乳癌的風險仍較一般人高出數倍,可是懷孕時無法手術,只能產後再議。產後坐完月子,醫師建議等不餵母奶之後再手術,也就是說,要斷奶後才可以動乳房手術。但我很想持續哺乳到妞妞2~7歲的時候自然離乳,可是跟我的家人都很害怕這顆不定時炸彈,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好在臉書社團母奶娃娃考考妳發問,也詢問董泌顧的建議,兩邊的回答都建議我去北醫找洪進昇醫師,他是毛醫師的丈夫,也是母乳友善的乳房外科醫師。
洪醫師一看到乳房超音波的檢查結果,就建議我儘快手術,不要讓良性的腫瘤超過3公分。他也向我解釋,手術與母乳哺育是可以並行的:手術採局部麻醉,術後半小時即可恢復哺乳;他會把手術的傷口處理得離乳頭和乳暈遠一點,讓妞妞在我術後可以繼續含乳吸奶;手術部位的乳腺雖然被切斷,乳汁移出的管道會較不暢通,易乳腺阻塞,但久了之後,那個部位的乳腺組織會慢慢萎縮,不再分泌乳汁,乳房其他部位的功能不受影響。
手術前,我分別與董泌顧和奶媽群組內的泌乳指導討論,因為手術時間不長,只要預先擠一餐的母奶備用即可。我擔心因為用奶瓶餵奶而讓妞妞產生乳頭混淆,董泌顧也安慰我,手術時妞妞已經三個月大,可以分辨乳頭與奶嘴的不同,讓我安心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如預期順利完成,我也持續哺乳,妞妞的吃奶也未受影響。但長達2~3公分的傷口,還是讓我辛苦了近2個月。乳汁不斷從傷口滲漏,至少每2小時就要重新消毒傷口並更換吸收乳汁的溢乳墊。乳房傷口附近的皮膚,因為重複撕貼固定溢乳墊的透氣膠帶而過敏受傷,經向奶媽朋友求助,我才知道有一種醫材叫做溫和剝離矽膠帶,能不傷害皮膚。為了減少奶量,減緩乳汁分泌的速度,讓傷口可以好好癒合,我開始喝熬炒麥芽,那焦苦的味道,我只能捏著鼻子硬灌,但還好有同樣是奶量供過於求也要下修奶量的奶媽朋友可以互相打氣,讓我不孤單,可以繼續有勇氣把眼前那一杯熬炒麥芽喝下去。
「目前的哺乳狀態」
現在妞妞一歲了,仍然持續全親餵。
雖然夜奶無數次,但我跟妞妞已經很有默契,彼此也很熟練。在妞妞還沒哭醒時,我就會醒來,可以立刻把乳頭塞進妞妞嘴巴,讓她吸奶獲得安撫,我再自己把支撐身體的枕頭拉好,妞妞繼續吃奶,我繼續睡覺。有時甚至可以兩人都在睡夢中完成餵奶動作,睡眠不受影響。老公也不用在半夜被我用腳泡牛奶,可以一覺到天亮,獲得充足的睡眠,以應付隔日上班。
雖然妞妞無限暢飲,常常討奶,但我在母乳支持聚會中學會了如何用揹巾餵奶,甚至奶睡安撫妞妞,讓我與妞妞的行動不受限,可以照常外出,而且不用帶奶瓶奶粉熱水,育嬰包相對輕便許多。
雖然手術部位還是容易乳腺阻塞,但在毛醫師和董泌顧的協助與奶媽朋友們的支持下,我已經能自力救濟,用正確方式(勤親餵、手擠奶、多喝水、冷敷、多休息、保持心情愉快、不用力按摩......等)處理塞奶硬塊。
雖然母奶抗體多多,但不代表母奶寶寶就不會生病,可是相對來說,可以痊癒得比較快。妞妞目前為止已經感冒三四次,但都只是小感冒,病程最長不超過2週。妞妞也有過一次腹瀉,為期13天,幸好有親餵母奶,可以在妞妞生病時,同時滿足安撫需求和補充電解質與熱量。
「母奶媽媽寶寶,有愛就會無礙」